你知道感情不順,很可能跟你的朋友有關嗎?
2024 年 4 月 24 日為了寂寞談戀愛
2024 年 4 月 24 日人類是模仿的動物,模仿是我們最直接而快速的學習途徑,而我們最常模仿的對象,則是我們的養育者。
我們大部分後天學習到的事物基礎,都是透過模仿和觀察而來,小至說話的口音、表達情緒的方式,大至處理金錢的概念、面對感情的態度,其基礎幾乎全都是靠模仿被建立的。
正因為如此,我們幾乎不可能完全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,而養育者的每一個行為、態度、情緒、觀念,都將直接間接的導致我們未來人生所得到的結果。
以前在上課的時候,我們會跟學生說一件事:「你們看到那些很會談戀愛的人,或許會覺得他們是天之驕子,生下來就擅長這種事。但事實上,更多影響他們變成這樣的原因,是他們所處的環境,以及他們是否有很擅長人際關係的父母。他們不是天之驕子,只是擁有天之驕環境。」
在我的觀察裡,一個人的父母擅不擅於社交,的確很容易影響其子女的人際結果。以我自己為例:我爸是個非常會追女生(這是結果論,先估且不論他的方法好不好)跟對朋友講義氣的人,我媽則是非常擅於跟陌生人打交道,也很知道要如何讓異性對自己有好感。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,我們家的小孩自然而然的都學會了與人相處的方式,先不論這些方式健不健康,但至少在結果上來說,我們的人際關係都是沒有問題的。
我身邊親戚朋友們的家庭,也同樣有類似的狀況:很客套的朋友,往往也有很客套的父母;很木訥的朋友,家庭環境也容易相對保守;家裡做生意的,大多比較擅於和陌生人應對;父母對自己很嚴格的,通常也對自己和伴侶有著極高的要求。
之所以會這樣,不僅是因為我們見聞到的與人社交的模式、應對進退,還有信念上的影響。任何一個模式與行為,背後都必定有一個想法支撐,才會導致行為的出現——我希望事情變得如何,所以我採取了某種行動。而想法的背後,則是對事物的觀點,也就是我們相信事情應該是如何(信念)。
當我們採信了某個觀點之後,我們就會從這個觀點出發,並做出自己認為能讓事情的發展符合我們所期望的結果的行動。
舉個例子吧!假設A的父母從小到大,都不斷的告訴A:「要對人好,別人才會想跟你來往,要與人和善,不要跟別人起衝突。」那麼A就會對於這件事深信不疑,所以當A與其它人來往的時候,一定不會對人太差,也懂得禮貌和分寸,即使心裡有不滿,也不會表現出來。
這樣的信念看起來沒什麼問題,但當A遇到了一個喜歡的女生時,他可能為了要讓對方喜歡自己,而盡力的去討好對方,不管對方對自己做了什麼過份的要求,或是讓自己不舒服的事,A都很有可能不會表現出來,呈現一個逆來順受的狀態,然後在心裡想著:「忍一下就過了,不要跟別人起衝突,更何況我還喜歡她。」
如果A的運氣好,遇到喜歡這種方式的女生,或許他們會因此順利交往;但如果A的運氣不怎麼樣,或許就會被當成工具人,但卻永遠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落得這個下場。這就是信念可能會為我們帶來的影響。
沒有一個信念或模式是完全不好的,否則它根本不會持續的存在,它必定在某些地方發揮了益處,只是我們不自知。所以對於自身模式或信念的重點,不在於抨擊或檢視它們的對錯,而是去思考:它是否對我造成了困擾,或是形成了我不想要的結果?
有些人深知家庭的影響,或是對父母的作法深惡痛絕,所以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會特別注意,希望自己不要變成和父母一樣的人。但如果只是改變外在形式的作法,我們改變的只是一個局部,整體的思想和框架還是會與父母親相同。例如嚴格要求子女成績的父母,可能導致子女在建立自己的家庭之後,對於下一代的教育特別不要求。雖然這在表面上看起來與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,但我們不難在他整體的教育方針裡,找到其它與其原生家庭類似的刻板僵化之處,這就是所謂的「改變行為,卻沒有改變信條」。
可怕的是,家庭教育是非常潛移默化的,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都沒有發現自己在家庭之中學到了什麼,更別說是發現這些學習而來的信念與模式,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了。
有一次在我舉辦的工作坊裡,有一個非常厭惡自己媽媽的溝通模式的同學。她是個非常努力的學生,也非常注重自省和自我成長。她非常不喜歡自己母親過於情緒化的模式,常常覺得為什麼有話不能好好講?非得要用這麼勒索人的方式來溝通?
在那次工作坊的討論之中,她突然非常沮喪的說:「我發現我在和男朋友吵架的時候,跟我媽簡直是一個樣,難怪我男朋友想要跟我分手。」連一個已經常在自省的人,都很難發現自己正在什麼樣的模式裡,更別說是平常根本不習慣覺察自己的人,會被這些信念和習慣影響到什麼程度了。
當然,這篇文章想說的,不是什麼「學會投資不如學會投胎」這類的話,畢竟事實都已經發生了,不論我們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、接受什麼樣的教育,它就是個既存的事實。但不能改變出身,不代表我們不能改變自己,既然我們大部分的信念和模式都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,就表示我們可以透過再學習的方式,將那些困擾我們的方式再做改變。
所有的改變,都始於知情與面對,唯有「知道」,我們才有可能接受和面對,而唯有接受和面對,才有可能讓我們去思考自己接下來想怎麼做、該怎麼做。知道這些事的當下多半都很難受,但當我們願意去接受和面對之後,難受的程度就會下降,因為我們已經從找出問題的層次,提升到解決問題的層次。在解決問題的層次裡,「誰有問題」、「有什麼問題」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想出解決的辦法。
如果現在的你遇到了一些困境,或是重複在某些事情上發生類似的結果,那麼你可以開始去思考,在這些問題之中,存在著什麼共同點,而這些共同點又是從何而來?對於這些發生在你身上的事,你又是抱持著什麼樣的觀點去看待?
想清楚這些問題,先從覺察做起,就能一點一滴的改變你的生活。